
【资料图】
编剧束焕表示:“我始终觉得喜剧演员是一种特别宝贵的资源,他永远不嫌多,通过综艺这个平台,进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喜剧演员。第一种是艺人,杨迪、徐志胜,他们以前没有学过表演,喜剧来自天赋、脱口秀,或者综艺主持;还有一种是科班演员,出道之后一直在当演员,在小剧场、音乐剧,一直在舞台上。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我也去参加了,看到非常多好的年轻喜剧演员,当时觉得他们应该有更大的舞台、更多的机会。”
综艺与互联网让这些喜剧人收获了无数鲜花与掌声,也为他们提供了迈向大银幕的机会,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这些热度与曝光犹如一把双刃剑,让这些优秀的喜剧人失去了演员最重要的神秘性。综艺上喜剧人眉飞色舞、幽默诙谐的画面,会在观众心中打下烙印,进而在观看电影作品时候影响他们的观感,一些热衷于参与综艺的演员,常常因为观众先入为主接受了他们在综艺上的人设,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有“出戏”的感受。
而喜剧人们无论是在喜剧比赛还是脱口秀中,都更注重自己的创作与舞台发挥,到了大银幕上则完全不同,因为有了导演、编剧的出现,喜剧人们失去了曾经的强项,这无疑也是对他们的考验。可以说,外有综艺人设形成的刻板印象,内有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,喜剧人们看似平坦的逐梦电影圈之旅其实并不好走。对于他们来说,最紧要的事情,首先是打磨自身表演水平,通过精湛的演技一步步改变观众对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;第二是参与创作,发挥自己之前的特长,融入作品中,赋予电影自己的特色。
而在成功案例之后,则是更多仍在努力的喜剧人,等待着自己的出头天。喜剧人转型成为演员之后,并不代表他就成为了喜剧演员,事实上很多综艺喜剧人来到电影圈之后,只能出演充当绿叶的角色,用短短的戏份活跃一下气氛,本质上是“工具人”,而非可以担当主角撑起一部电影的喜剧演员。片方更看重喜剧人身上自带的流量,从宣发的角度考虑,用他们的观众缘来引流,而想要真正成为一名喜剧演员,还距离甚远。沈腾、贾玲、马丽、魏翔等喜剧演员,在成名前就已蛰伏数年,有的甚至在表演时候还遭受过观众的白眼,多年的打磨与刻苦,以及阅历的增进,让他们在转型后更加得心应手,也从侧面说明,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喜剧人在综艺舞台表演时,靠的是自己放松自然的状态、微表情以及本能的反应,但如果在大银幕上还是用这样的塑造手段,则会让观众感到违和。《独行月球》中的徐志胜以脱口秀演员身份,在电影中客串一位脱口秀演员,在角色与自己相似程度极高的情况下,他没能抛开徐志胜这个身份,也没能用电影的方式去表演,最终给许多人的感觉依然是徐志胜在讲脱口秀,只不过是在大银幕上。这里面固然有片方为了引流而特意安排的前提,但就结果而言,徐志胜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去表现自己。如果想要逐梦电影圈,势必不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,唯有多加学习、研究,抓紧一切机会去表现自己,才有可能更进一步,圆梦大银幕。
为此,《今日影评》节目组采访到了爱奇艺高级副总裁、资深制片人戴莹,她提到:“喜剧这个赛道类型的作品在全市场都是稀缺的,核心是因为创作人才稀缺,我特别希望能够邀请各个维度的喜剧人一起合作。喜剧表演壁垒是偏见,要给大家这个机会,首先要有这个空间,才会有绽放的可能。我们现在已经开机的一部剧集里,基本上把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里的蒋龙、蒋易、宋木子、史策等很多人邀请到了,能够看到他们很深的喜剧表演功底,在这样长期不被人热切关注的赛道里,多年热爱坚持下来呈现出来的一个功力和赤子之心,这是特别打动人的。”
现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,给了年轻的综艺喜剧人们很多机会,但对于这些年轻的演员而言,最重要的是不能消费自己。演员在打开知名度之后,热度是降得很快的,如果能够增进阅历,沉淀下去,才能够做到厚积薄发,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演员、真正的喜剧演员,付出时间与汗水,耐心打磨钻研,只有这样,才能够在某一天打动观众,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。